科普大篷车|您的宝贝发热了,不要慌, 这样处理
近日,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小儿内科等科室人满为患,大量儿童在与“支原体”“流感病毒”的激烈战斗中败下阵来。
今天,我们邀请到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内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幸黔鲁针对儿童发热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幸黔鲁,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内科、新生儿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擅长儿童神经、呼吸及过敏性疾病,率先在贵州省内开展生酮饮食治疗难治性癫痫。现任中国抗癫痫协会生酮饮食专委会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委员;贵州省抗癫痫协会理事;遵义市新生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
一、什么是发热?
幸黔鲁医生谈到:“肛温≥38℃或腋温≥37.5℃可判断为发热。”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37.5~38.0℃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0~40.9℃为高热,≥41.0℃为超高热。
二、体温越高,发热时间越长病情就越严重吗?
幸黔鲁医生谈到:“ 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和持续时间长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发热过高或长期发热可影响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可能会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特别是<3个月的婴儿体温≥38℃或3~6个月的婴儿体温≥39℃要高度重视。”
三、儿童发热如何判断严重程度?
幸黔鲁医生谈到:“发热儿童的评估可采用交通信号灯标志,根据是否存在相应的症状及体征来识别并确定患有严重疾病的危险程度。”
(一)“红区”为高危,发热儿童只要存在该区任何一个症状或体征,即属于高危,应立即就诊;
(二)“黄区”为中危,存在该区任一症状或体征,而无“红区”任一表现,该区应尽快就诊;
(三)“绿区”为低危,具有该区的症状或体征,而无“黄区”及“红区”任一表现者。该区发热儿童可在家中护理,但需了解何时需要进一步就诊。
症状与体征 |
正常 |
黄色预警(危险因素) |
红色预警(中毒症状) |
皮肤颜色 |
皮肤、嘴唇和舌颜色正常 |
苍白(照顾者主诉) |
苍白、花纹、苍灰和发绀 |
行为 |
呼叫反应正常、满足/微笑 清醒状态或快速唤醒 哭声响亮或不哭泣 |
呼叫反应不能正常反应 长刺激才能清醒 活动度下降 无笑容 |
呼叫无反应 病态面容 无法唤醒或无法保持清醒状态 虚弱、哭声尖或持续哭吵 |
呼吸 |
/ |
鼻翼煽动、气促 呼吸频率,6-12个月>50/min, >12个月>40/min, 氧饱和度≤95%,闻及湿罗音 |
呻吟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min, 中至重度吸气性凹陷 |
循环和脱水 |
正常皮肤,眼睛和黏膜湿润 |
心动过速; 小于12月龄>160次/分; 12-24月龄大于150次/分; 2-5岁>140次/分; 黏膜干燥、喂养困难、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s和尿量减少 |
皮肤弹性降低 |
其他 |
无“黄色”或“红色”中症状或体征 |
3-6月龄,T为39℃或以上; 发热持续≥5天; 寒战; 四肢或关节肿胀; 无法负重/肢体活动障碍 |
3月龄以下,体温≥38℃; 不褪色皮疹; 前囟饱满; 颈项强直; 癫痫持续状态; 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 局灶性癫痫 |
四、发热如何治疗?
(一)一般处理
幸黔鲁医生谈到:“对于发热宝宝,首先应供给足够的热量、水和电解质、以防止脱水、负氮平衡和酸中毒。能进食者可给易消化的食物;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可予鼻饲或静脉补充,对有呼吸增快、活动增加、惊厥、腹泻者,应适当增加补液量,以利于排汗降温,防止发生虚脱。”
(二)对症处理
可采用降低环境温度、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等较为简易实用的物理降温方法。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儿童皮肤较为柔嫩,酒精擦浴会有部分经过皮肤吸收,故不推荐酒精擦浴。
(三)药物降温
常用到的解热药有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可按照说明书服用,服用后注意观察体温变化,按照上图的分区,出现黄区症状或红区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特别说明,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能有效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