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篷车|都说三伏贴好,到底什么是三伏贴?
炎夏已至,冬病夏治正当时。今天,我们邀请到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负责人张玲来聊一聊“三伏贴”的相关知识。
张玲,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师从于国家“双一流”重点学科——中医学(脾胃疑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脾虚证候重点研究室”学术带头人胡玲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第四代传人。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癌前病变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成员。擅长于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口臭与口疮、便秘与腹泻等脾胃肝胆疾病,慢性咽炎、感冒、咳嗽、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疲劳、失眠、肿瘤康复等慢性疾病。
一、什么是三伏贴?
张医师说到:“三伏贴也称三伏天灸,是根据中医理论,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加工后贴敷于人体穴位上,以人体背部的脏腑背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贴敷,将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于穴位上,持续刺激穴位,以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抗寒能力进一步增强,适用于各类虚寒性慢性病患者。而对于普通人群,三伏时节贴一贴药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二、什么是冬病夏治?
张医生说到:“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中医认为冬天人体气虚、阳气不足,像老慢支、哮喘等疾病往往在冬天诱发或加重,称这些病为“冬病”。冬病之所以夏治,是因为只有夏天才能除去此类病人体内的“病根”。人的阳气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寒冰一片,两寒夹击,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病,就像是雨天晾衣服,很难晒干。到了盛夏,人体阳气会达到一年中的高点,外界暑热骄阳,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赶出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三、适应病证有哪些?
三伏贴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具体包含以下几类:
呼吸疾病:易感冒者、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
胃肠疾病: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脾胃虚弱。
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
小儿疾病:体虛易感、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厌食等疾病。
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耳鼻喉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调理(治未病):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免疫力低下。
四、三伏贴不适合哪些人群?
①发烧、湿热、阴虚发热、痰热内蕴等证;
②孕妇、经期且月经量多的女性;
③贴敷部位有开放性伤口、皮肤溃疡或感染、对贴敷药物或敷料过敏者;
④血糖控制不佳者;
⑤因婴幼儿皮肤细嫩,3岁以下儿童不建议进行贴敷。
五、贴敷时间:
引伏:2024年7月5日-7月14日
初伏:2024年7月15日-7月24日
中伏:2024年7月25日-8月2日
末伏:2024年8月14日-8月22日
每次贴敷时间一般成人为4-6小时,儿童1-2小时。贴敷过程中如有灼热刺痛、发痒发热等,应及时取下药物。
六、注意事项:
①贴药部位多在颈背部、腹部、腰部,前来贴药请着宽松衣物,女士建议不穿连衣裙;
②贴药时间并非越长越好,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水泡、皮肤过敏等症状,应遵从医嘱,按时撕除药贴;若出现灼痛,可随时撕除;
③贴好后,应避免风扇直吹或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久待;避免剧烈运动等。治疗当天用温水洗澡;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狗肉、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豆类、虾、蟹等,避免生冷食物,饮食以清淡为宜。
七、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面对不同患者,中医科还提供中医食疗指导、小儿推拿、穴位贴敷(健脾贴、咽扁贴、腹痛贴等)、穴位埋线、针刺、督脉灸、放血、刮痧、热奄包等多种中医特色治疗。
八、就诊信息:
就诊方式:门诊或微信预约挂号登记治疗
开诊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7:00
就诊地点:中医科门诊(门诊二楼D区)
联系电话:0851-27596609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